《管理学原理》系校级线下“金课”建设项目(2020年立项),课程建设成员为陈爱林(主持人)、封新林、何文章、彭建红、杨勇、郑汉慧、戴雯杰、刘婷等,团队成员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4名(含2名在读博士)),副教授5名,校级师德师风标兵2名,校级优秀教师8名,具有行业经历教师5名。团队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好、综合素质高,长期以来,致力于《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与管理学原理相关教研课题8项,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管理学原理 |
课程类型 |
○综合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选修 |
学 时 |
48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
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和部分非经管类专业综合通识课,是一门适应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而产生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呈现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基本理念是:充分地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原则,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元素和爱国主义历史文化符号导入《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点亮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在学习领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修养。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管理学原理的学习,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能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以及对企业管理的价值,树立爱国主义使命感与责任心,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备胜任管理工作的良好的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点
章节 |
专业知识点 |
思政元素 |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式 |
管理与管理理念 |
管理属性 |
中国之治 |
案例讨论 |
管理伦理与社会责任 |
社会责任、义务 |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
案例教学 |
管理理论 |
权变理论 |
长征 |
小组讨论 |
决策 |
决策影响因素 |
改革开放 |
课堂教学分析 |
计划 |
战略决策 |
一带一路、 乡村振兴 |
探讨分析 |
组织 |
组织设计原则 |
三湾改编 |
小组研讨其成因,课堂评说 |
人员配备 |
用人原则 |
大学生村官 |
搜集相关素材,进行评说 |
领导 |
领导特质论 领导方式 |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习近平等伟人的领导风格 |
搜集相关素材,进行评说 |
激励 |
激励方式 |
英雄模范表彰 |
红色经典故事讲解 |
控制 |
控制的内涵、目的 |
三大纪律;八项规定 |
究其成因,学生提交作业,课堂讲评 |
创新 |
创新类型 |
“一国两治” |
小组研讨其成因,课堂评说 |
四、代表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
(一)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命名:“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管理伦理与社会责任
2.对应章节:第三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五节 企业社会责任
(二)案例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管理道德观的理论介绍,进而分析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不断地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素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理念。
(三)案例主要内容
习近平: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下午17点多,习主席驱车来到意大利众议院,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据《人民日报》报道,会见临近结束时,菲科抛出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习主席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地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网评: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提问时表达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超凡脱俗的伟人担当。这首先体现了一种至高境界。一个拥有13亿多人民的大国能有这样一位心中始终装着他的人民的领袖,是整个国民之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领袖至高无上的追求,人民的利益就是至高无上的利益。习主席的回答彰显了一种博大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
请思考以下问题:请结合社会责任,谈谈你的观后感。
(四)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组织同学们观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如何体现?应该是什么样价值观表现?组织同学结合上述问题谈谈观后感。进行引出相关的概念和内涵。
2.教学方法
本案例使用视频为引导,采用讨论互动、评价讲授、总结延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课前:提前一周,通过学习通等发布通知,请学生收集与本章节相关事例,并结合本章节理论内容进行思考。
(2)课中: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交流。使学生正确地深入理会本章节的内容。
(3)课后:在学习通发起讨论议题和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课程思政要点的理解。
3.考核评价方案
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考核。(1)课前课后考核: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后作业,均需提供材料。全部完成计入平时成绩5分,并根据完成质量上下浮动。(2)课中考核:针对学生课堂表现,采用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量化评分,给予1-5分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第一,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最大的收获是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使课堂教学更生动。使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和铭记习近平总书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地接受了熏陶,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
(一)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命名:从“中国之治”学管理—— 管理的属性
2.对应章节: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活动 第二节 管理属性
(二)案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和分析我国在国家治理和为世界人类共同体所贡献的一系列“中国方案”,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的同时,使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深刻内涵。从而增加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专业角度看,使学生理解未来将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与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
(三)案例主要内容
中国之治
中国之治,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一、治理历程
天下大治,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寻。
1957年,新中国的缔造者言语谆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2019年,新时代的领航人庄严宣示:“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治理逻辑
“中国之治”得益于中国制度科学管用,具有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制度逻辑。合实际,是指中国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实际、国情实际和时代实际;合规律,是指中国制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制度发展规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合目的,是指中国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治理智慧
中国之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的高效治理,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持续7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超越了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民治、民有、民享”的理念,创新实践着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创新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全面发展的愿景。
四、治理体系
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它不是凭空照搬的“飞来峰”,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传统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立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本根,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经验,是先进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有外媒甚至认为,中国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实现“四化”主要是在经济技术层面赶上世界,避免被“开除地球球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要充分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
五、治理成果
中国之治、中国式民主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得到最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早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绝对贫困被彻底消除。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具有显著优势,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身的问题。
请思考以下问题:请结合管理的属性,谈谈你对中国之治的理解。
(四)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管理属性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中国之治”举例说明。通过各种例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管理的两种属性的区别,正解社会属性如何体现。从而清晰将在在管理工作中,如何正确的行使管理的职能,做一名合理的管理者。
2.教学方法
本案例使用事例为引导,采用讨论互动、讲解评述、总结延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课前:提前一周,通过学习通等发布通知,请学生收集与本章节相关事例,并结合本章节理论内容进行思考。
(2)课中: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交流。使学生正确地深入理会本章节的内容。
(3)课后:在学习通发起讨论议题和布置作业,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对课程思政要点的理解。
3.考核评价方案
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考核。(1)课前课后考核:学生课前的准备和课后作业,均需提供材料。全部完成计入平时成绩5分,并根据完成质量上下浮动。(2)课中考核:针对学生课堂表现,采用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量化评分,给予1-5分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第一,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使同学们理会何为管理之社会属性,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有许多注意的环节。如学生对于基本研究方法、信息检索及处理等方面还需加以指导。同时,可以考虑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社会调查,参观非凡十年成果展等,更直观感受。